“ChatGPT之后,我们将真正迈进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预见,我们正经历的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更是教育变革、时代变革。
伴随新变革而来的是新挑战。面对全新的未来社会,人们有诸多问题:生活在AI时代,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自主性和内驱力,让他们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平安私人银行深刻洞察人们的所需所想,以人们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为出发点,推出了平安大视野教育专场活动,邀请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斯坦福大学博士、夸克星辰AI创始人、家庭教育与人工智能专家诸葛越解读“积极心理与AI时代的学业规划”,分享他们的思考洞见,帮助人们消解教育困惑,掌握家庭教育的新方法论。
(平安大视野活动现场)
培养孩子归属感、自主性和成就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道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AI能改变人们的教育方式,但是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和归途。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孩子拥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让他们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健康成长。
如何才能培育出孩子的“自我生长能力”?在陈海贤看来,“自我”是人们在跟环境的互动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生长能力,需要从归属感、自主性、成就感三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是归属感,让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有安全感,这也是父母对子女表扬的核心意义。第二个方面是自主性,在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去自由地探索世界。第三个方面是成就感,让子女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哪怕这个进步只是一点点。
陈海贤指出,培养孩子内驱力的方式,不是去控制孩子、教导孩子,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这恰恰损害了孩子的内驱力,“孩子的内驱力是很珍贵的东西,它要在安全的空间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确认“我想要”的意志,才会慢慢长出来”。
陈海贤呼吁家长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危险,父母要做给孩子足够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永远有人站在他们身后,支持、守护他们。
当孩子在内心长出“自我”,拥有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能力时,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即便迈进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能做到游刃有余,赢得更好的人生。
为孩子配好“装备”,带足“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来势汹汹,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浪潮。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诸葛越对AI十分熟悉。她表示,AI将彻底改变教育:AI时代认知和创造的成本会大幅下降,知识不再是教育的全部;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会被更个性化、更互动式的 AI 所改变;AI还会创造,因此“会做”将不是教育的目标。
诸葛越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AI 带来人才“分化”, 人才结构从“金字塔型”向“倒立的红酒杯型”变化,社会更加需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她建议依据 “成长树模型”培养孩子具备基础技能、综合技能、成长心态、身心健康等全面能力,从而全副武装,能够在不确定性的未来 “自动驾驶”的孩子,方能适应被AI重塑了的未来。
诸葛越分享了她构建的成长树模型,将孩子在启蒙期、少年期、青春期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侧重培养的能力进行拆解,帮助孩子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立面对未知,解决问题的人才。4–7 岁为启蒙期,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和输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8–12 岁为少年期,应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13–18岁为青春期,应把方向盘交给孩子,创造一些环境让孩子去做。
“关于家庭教育底层逻辑,我总结了三个原则,第一个就是爱的原则,爱孩子应该是爱孩子本身,爱是无条件的;第二个是团队原则,父母和孩子是一个团队,孩子应该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父母是支持者、辅助者;第三个是成长原则,在孩子离开家之前给他全套装备,让他学会独立。”诸葛越提出。
在盛夏成长季播种未来
我们看到,守护孩子的,不单有父母家庭,更有来自社会的温暖力量。以平安私人银行为代表的社会企业,通过打造陪伴式教育服务体系,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平安私人银行教育权益涵盖升学规划、留学金融、海外生活、就业指导等四大类服务,为客户子女教育指引方向,让家长更加省心、放心。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高度。随着人们的教育观逐步趋于成熟和理性,高净值人群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出新的特点。《中西合璧,文化融合—2021中国国际教育白皮书》显示,高净值人群对子女教育最看重的是“健全的人格/教养”,其次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他们期待孩子成为独立思维者、责任担当者及问题解决者;而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传承家族财富,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成为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
(盛夏成长季启动仪式)
高净值人群关注的这些教育问题,也正是平安私人银行的教育权益行动的起点。正值暑期,平安私人银行推出了“盛夏成长季”暑期实践活动,聚焦能力储备、格局视野、理念精神三个系列的教育权益暑期系列服务,包括留学沙龙、全球青少年领导力夏令营、名校科学公益行等,帮助孩子们打开新视野,启迪新思考,在学习实践中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埋下更多关于未来梦想的种子。
下一代的教育不仅关乎家族财富的传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平安私人银行关注着下一代教育,也关注着家族财富的创造、传承与发展,通过提供有温度、有价值的一站式、定制化、综合化的家族传承服务,助力财富家族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力量。
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资源的支持下,平安私人银行不断探索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价值,打造出国内首个顶级私行服务体系,并延伸出覆盖生活服务内容的王牌权益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客群精细化经营。凭借全方位服务创新,目前平安私人银行已服务超8.3万高净值客户,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78万亿,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每一个家族基业长青的密码,藏身于教育传承中。伴随人工智能时代浪潮的崛起,平安私人银行将持续关注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趋势,探索家族传承的新内涵,为家国育英才。
中新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
时移世易,礼仪代代不同。若要详细了解古人礼仪规范,须翻开一部叫做《仪礼》的古书。众所周知,早期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难免会失真。如果能得到早期传本则弥足珍贵。20世纪中叶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因保存完整、数量大、文献价值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仪礼》简如何被发掘?其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甘肃简牍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之桥?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仪礼》简是如何被发掘的?缘何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田河: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珍藏着丰富的简牍文物。由于气候干燥和地广人稀,古代简牍历经两千多年却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共有7万多枚简牍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又以汉简为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八成以上,素有中国“汉简之乡”的美誉。
田河教授接受中新社专访,对《仪礼》简进行解读。李亚龙 摄
武威出土汉简,主要包括汉代的儒家经典《仪礼》简、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及诏书令、体现汉代医药水平的武威医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还有汉代日书和衣物疏。
1959年,武威《仪礼》简出土于武威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6号汉墓,共有简牍469枚。整理者依照简牍材质、长短、容字、形制等情况,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其中,甲本为木简,共398枚,保存最好,字大简宽,简平均长度为55.5厘米—56厘米,宽0.75厘米、厚0.28厘米,四道编绳,内容包括今本《仪礼》中的七篇。
武威《仪礼》简。李亚龙 摄
乙本木简37枚,字小简窄,简长50.5厘米、宽0.5厘米,四道编绳,仅《服传》一篇。丙本为竹简,共34枚,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五道编绳,仅《丧服》一篇。《仪礼》简九篇共存字27298字。
该简册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相对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原始形态。《仪礼》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典籍类简牍的一次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礼学传承、古代书册制度、书法艺术、文字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武威《仪礼》简仍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大的单一典籍类简牍,无论其数量、简牍的完成度、字体的清晰美观,都极具历史和美学价值,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简”。
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部分《仪礼》简。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仪礼》简如何体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国家制度等?其记载的哪些内容仍在当下沿用?
田河: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源于其所根植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农业文明,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旱地粟黍农业和长江中下游的水田稻作农业已比较发达。在农业文明中,某一族群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处于熟人社会中,族群代际明晰,但血缘关系与社会网络则错综复杂,随着社会进步、阶层分化,为礼神敬祖、彰显层级、规范人伦、约束行为,产生了礼仪并逐步完善。礼仪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上至政府的典章制度,下至民间的人际交往,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南依祁连山,北邻腾格里沙漠。祁连山的雪水培育了丰茂的绿洲,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沃土。西汉初期,武威为匈奴休屠王游牧地域。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师河西后,武威归属汉朝管辖。随着武威郡的设立,官府行政制度相继实施,屯戍军民、移民迁入,武威逐步成为河西地区接受和传播中原文化的先行之地。数万枚河西简牍,尤其是武威汉简便是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的实证。
甘肃武威细水村村民为上千只羊剪羊毛。姜爱平 摄
武威《仪礼》简是汉代时人手书的礼经传本。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教授《仪礼》的经师,类似于后世“教书先生”的角色,《仪礼》简则为其平日讲习所用。《仪礼》简甲本内容包括今本《仪礼》十七篇中的七篇,分别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乙本为《服传》一篇。丙本为《服传》篇别名《丧服》的一篇。
参观者近距离观看《仪礼》简上的文字。李亚龙 摄
西方社会重宗教,中国社会重伦理。在熟人社会的中国,从古至今都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礼仪制度能够让每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宗族与社会关系网中,定位人伦秩序和尊卑坐标,承担应尽的义务,遵守言行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是有益的,有些规范和准则依旧沿用至今。
像现在中学生的“成人礼”,传统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中的礼仪风俗,都可以在《仪礼》士婚礼、既夕礼、士冠礼中找到依据。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是体现文化自信、寻求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甘肃酒泉一中学为学生举办成人礼活动。曹红祖 摄
中新社记者:《仪礼》简,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特有的民族性格?与西方社会相比较而言,有何异同?
田河:“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下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也就是土地和粮食,社稷也是国家的代名词。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平田整地、修渠垒坝、防洪抗旱,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需要集体协作,所以中国提倡集体主义,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农业生产需要掌握时令节气,四时物候,所以长者、智者、有德者备受尊敬。以和为贵,道德立身,对为官者、经商者、从事农业生产者等皆适用,需有良好的道德约束。
从商周到魏晋,简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中国靠文书治国,随着汉字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简牍也成为汉文化圈主要的书写载体。近年来,日本、韩国也发现大量的早期简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日本、韩国保存也颇多,并继续沿用在当地社会生活中,例如在今天的日本,饭店的招牌、菜名等依旧保留着汉字简牍书写形式。
中新社记者:您在海外有5年的任教经历,海外民众对于汉简有何了解?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简牍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
田河:从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敦煌汉简”,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发掘“居延汉简”,再到19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武威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敦煌悬泉汉简……从国际视野看,甘肃汉简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国际性的学术事件。
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丁思 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升温,从事甲骨文、金文、简牍研究的海外学者越来越多,简牍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如今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都有专门从事简牍研究的学者。简牍研究与传播有助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体现中国学术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和时代赓续。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出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它们既是丝绸之路上社会治理、人情世故、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又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也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域交往的历史。
随着“汉语热”不断升温,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甘肃简牍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和趣味性,成为海外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传播手段,向海外受众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简牍,是可比肩两河流域泥板、古埃及纸草、古印度贝叶、欧洲羊皮的重要书写材料。中国可以通过简牍的展览和数字化展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展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民众间的距离,以文化为桥梁,实现民心相通。(完)
田河,甘肃民乐人,古文字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简牍学、出土文献、国际中文教育等。在《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出土文献》《社会科学战线》《江汉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武威汉简集释》一部,参编教材《简牍学教程》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语合中心国别中文教育项目一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二项、校级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曾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